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9月份的中国影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莫过于《白鹿原》的上映。这部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影,早在筹拍之初便牢牢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然而自上映以来,影片在有限的喝彩之后

9月份的中国影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莫过于《白鹿原》的上映。这部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影,早在筹拍之初便牢牢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然而自上映以来,影片在有限的喝彩之后,却迎来了更为汹涌的批评之声。其间的争议与不满所引出的话题值得认真思索。

遥想当年,在“陕军东征”的喧嚣之中,那部被称为“民族秘史”的传奇性小说所掀起的阅读风暴,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煌煌五十万言的作品,其深沉厚重、气势不凡的史诗格调,连同茅盾文学奖的光环,都已化作文坛口耳相传的“神迹”,也成就了一段无法企及的文学回忆。然而如今,随着电影的改编,这部史诗性著作的阅读记忆又被重新调动起来,而当年的读者也不约而同地投入到对电影的无限热情和执着期待之中。这都使得电影还未上映便在众人渴求的目光中幻化成无可匹敌的“神圣文本”。俨然,这应是一部与伟大小说相匹配的伟大电影,尽管人们深知,并不是每一部伟大小说都拥有足够出色的完美电影。然而,当王全安的作品蓄势待发、行将面世之际,偏执的想象和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还是激起无数观众的强烈向往。这种迫不及待的感受,在电影因“技术故障”而延映的两天时间里,得到了惊人的“发酵”。但很快,被吊起的胃口便迅速跌到了谷底。在更多的观影者看来,画面的精美与雄奇,终究敌不过剧情的突兀与散乱。对于这部总体上称得上是苍白、冗长,乃至凌乱的作品,人们固然可以将矛头指向电影审查机制,想象删剪之前的版本该是何等了得的杰作。然而,问题的症结真的在于删剪本身吗?或者换句话说,即便是有残缺,但在基本的叙事脉络依然清晰的前提下,电影本身的问题或许值得深思。

在认真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关注一下电影《白鹿原》的版本问题。从目前看来,无论是156分钟的内地公映版,188分钟的柏林电影节版,还是220分钟的试映版,以及175分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版,或是传说中的近5个小时的粗剪版。同一部电影,出现如此版本众多,且时长相差巨大的境况,堪称电影史上的奇迹。由此也可见王全安对这部电影的焦灼与抱负:既要夺取试映口碑,获得文艺评价;又要照顾电影节偏爱,夺取重要奖项;还不放过票房利益,想赚得盆满钵满。为此他左冲右突,多方出击,艰难地游走在商业与文艺之间,想两头占尽,却不能轻易如愿。而从其院线策略来看,正是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定位混乱,给影片的接受造成了严重问题。

纵观王全安以往的作品,执着地探讨女性的命运,是其一贯的主题。从最初的《月蚀》、《惊蛰》,到后来的《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女性主人公的命运令人牵肠挂肚。王全安深谙艺术电影的门道,亦是欧洲电影节的常客,纪录片的风格之中,感情澄净内敛,影像平实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图雅的婚事》,一位女子带着前夫嫁人,这样一个边塞之地的奇情故事,何等戏剧化的情节却被处理得如此深沉细腻,像冰冻的河流一样安静内敛,女人坚定、汹涌的内心埋藏在琐碎、朴实的生活之下,叫人久久回味。在这个意义上,反观电影《白鹿原》,故事主线由小说中“引以为豪壮的白嘉轩的一生”,向奇女子田小娥的风流韵事的偏移,却正好应和了王全安一以贯之的情感主题。确实,作为一部扎实厚重的史诗小说,《白鹿原》的改编所赋予电影的艰巨任务可想而知。影片有限的时间无法容纳小说丰富的细节,于是如何取舍便成了一个莫大的问题。尽管现在看来,田小娥“戏份”的凸显只是选项之一,毕竟这个最具票房潜力的妖魅女性带给电影的“附加意义”是任何导演都无法拒绝的,但这也未尝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让这个原本悲怆的故事多了一点活色生香的意味,也让这部陈忠实的小说打上了深厚的王全安的烙印。

尽管电影中的方言和秦腔,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林兆华同名话剧的启示,但于《白鹿原》而言,更为直接的养料其实与“第五代”导演们的那些经典之作有关。比如,“皮影戏”难免让人想起张艺谋的《活着》,而黄土麦浪的定格则多半取自陈凯歌的《黄土地》、《边走边唱》。似乎在此,特立独行、孤傲叛逆的“第六代”,开始向他们的前辈致敬。

相信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对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牌坊、麦地、皮影和秦腔等旧年风物赞不绝口。黄土地,田间割麦劳作的农民,嘹亮高亢的华阴老腔,破旧的古戏楼,粗犷的大海碗,浓重的陕西方言,还有镜头下反复出现的河流,苍莽的渭河平原,这些风景和俗物所构成的“物恋化”奇观,让人依稀想起“第五代”导演所惯用的“自我民族志”的神话。当然,这也不得不让人佩服王全安对电影语言的敏感,对此话语系统驾驭的娴熟。确实,就整个电影画面的色泽、质量、饱满度而言,《白鹿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很壮观,有油画般的品质(能够夺得柏林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也是实至名归的)。对此,与王全安合作多年的德国摄影师卢茨当然功不可没,但导演对整个画面精益求精的态度却是至为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白鹿原》还是一个极富意味的听觉文本,作为关中文化的集中展示,粗朴大气、苍劲有力的华阴老腔,在影影绰绰的皮影中高唱一曲《将令》,都令人过耳难忘。

文章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网址: http://www.gjswch.cn/qikandaodu/2020/1117/421.html



上一篇: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情感计算视角<
下一篇:基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财会投稿 | 国际商务财会编辑部| 国际商务财会版面费 | 国际商务财会论文发表 | 国际商务财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商务财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